作者 / 台灣職涯發展專業人員協會 常務理事 徐子修
一、什麼是設計
人生的內涵就是一種限制,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對抗或者解除限制,而是和限制相處,在各種限制條件之下,如何找到這個階段想成為的自己。
因此,如果沒有任何限制,我們也不需要費腦力設計,憑感覺隨心所欲就好了。可就因為我們總是很難完全準備好,我們總是資源有限,所以才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去設計人生。
二、什麼是人生設計
用一句話來說,人生設計就是告訴你,如何用設計,確定你未來的人生目標。
史丹佛人生設計是由斯坦福大學人生實驗室的創始人Bill Burnett &Dave Evans兩位設計專家創立的,他們將設計理念引入到人生規劃當中,並成為斯坦福大學極受歡迎的課程。
Bill & Dave認為人生並不存在最佳解,人生也不可能被完美規劃。正如設計師不會一味思考未來而是去主動創造未來一樣,你需要利用設計思維模式,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標,集中精力,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,大膽嘗試,這樣才有可能改變命運。
三、如何運用「設計思考」,打造內在驅動職涯藍圖
1. 【重新定義】評估當下挑戰,重新定義問題
2. 【重新設計】尋找自己的目標,打造多版本人生
3. 【小步快跑】建立目標→行動→累積經驗→迭代目標
4. 【自我決定】產生內驅力,讓人生更美好
1. 【重新定義】評估當下挑戰,重新定義問題
職涯迷茫的根源,在於早期沒有做好規劃,關鍵時間點沒有好好選擇,出現困境時沒有挖到問題根源。
要打破職業迷茫,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。但是,您有沒有想過常常困擾你的問題,有可能是個“假問題”,例如:很多人買書買健身房會員卡,實際上是在買心安,而不是真正想要解決什麼問題。這讓我們常常無法真正跳出來開始行動。
《史丹佛人生設計》裡有句話:發現問題+解決問題=精心設計的人生
在真正探索未來方向之前,我們要先知道我們汲汲營營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。通過辨識出真正重要的問題,以及不斷探索和建構解決方案,其實就是設計人生的過程。
所以,與其看到自己的困境與劣勢,還不如問自己:我的目標是什麼?阻礙我達到目標的問題是什麼?這才是要解決的重要核心問題。
首先你可以這樣做:
(1) 給自己20分鐘時間,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
(2) 嘗試把腦海裡閃過的所有問題都寫下來
(3) 用真假視角去辨別,這些問題是否是錨問題或重力問題?
(4) 用結果視角,去識別哪些才是重要問題?
接下來運用這四個自我提問,帶你看清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恐懼:
一、請寫下,你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
二、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標相反的行為?
三、這些相反的行為給你帶來了那些隱含的好處?
四、讓這些隱含好處建立的重大假設是什麼?
快去試試,看看你內心的焦慮和恐懼到底是什麼,然後思考它!或許你會發現思考"我到底想要什麼"的過程相當糾結,這是正常的,如果感到痛苦,正意味著你開始直面問題了。
2. 【重新設計】尋找自己的目標,打造多版本人生
在重新定義問題之後,下一步,我們需要快速的、堅定的去做,通過目標-行動-經驗去實現職涯目標。我們稱之為“重新設計Redesign”。不僅是重新設計行動計畫,更是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。
您認為歷史系的應屆畢業生,會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職涯奧德賽計劃呢?在人生設計工作坊中,有位學員是這樣進行人生設計的:
A計畫 - 既定計畫
文案編輯:某些行業/公司的產品,以強烈的歷史文化為背景,公司內部文案人員也需要深厚的歷史背景:如服裝、葡萄酒、樂器、傢俱、紡織品...這些專業需要具備較強的文字技巧、歷史底蘊,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可以增加個人的競爭力,可以立即實現。
B計畫 - 突破計畫
人文導遊:文化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,而地方特色所帶來的更是觀光旅遊活動最吸引遊客之處,經由歷史+旅遊的設計思考,以世界遺產、飲食、建築,以及東西方人文歷史作為核心,同時也最能展現地方特色的價值。在專業養成時間的考量下,不失為一個突破計劃。
C計畫-狂想創業計畫
珠寶設計師:在珠寶的世界裡,雖然各國所用的材質都是貴金屬和寶石,但各國的珠寶首飾設計風格卻各有各的特色,迥異的設計理念,也讓珠寶世界更加的亮眼繽紛。以中國珠寶首飾設計風格為例,建立在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的基礎上,蘊含大量中國設計項目。中國珠寶設計風格有溫婉如小家碧玉,奢華如帝王賓妃,珠寶設計中蘊含著中華元素對珠寶設計獨特的情感和文化。親手建立屬於自己的企業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,如果沒有任何限制,珠寶創業路是心中的一個遠大夢想。
接下來,藉由設計思考的「發散」與「收斂」過程,我們開始收集一些線索:
l 三個計畫最主要差異點在哪裡?
l 有沒有哪些部分讓你感到興奮?
l 有沒有哪些部分覺得是最重要的元素,不可或缺?
l 不同計劃之間,有沒有能夠相互支持的地方?
l 有沒有哪個部分,其實可以立即著手去做?
因此,選擇未來,從開始想盡辦法找可能的方案,構思和想像開始。
但對於不常描繪未來的學員,尤其是以偏邏輯思考的學生來說,無疑是一大挑戰。此時如果善用視覺化建構式媒材,用手思考,以手中方塊拼出心中所想,讓參加者不知不覺地投入其中,過程不僅做到個人反思,當中的互相發掘更會有意外收獲。
研究顯示,動手創造構想的過程中,能促進自我經驗的重新框架(reframing)。因此,如果建構者對自己的未來沒有頭緒,請鼓勵學員開始建造,在建構模型的過程中,總會出奇不意地找到答案。
活用建構式媒材,能產生更多洞見、自信、投入性。核心過程中的接受提問、建構、分享、反思。解鎖個人洞見並聽取他人洞見,將引領我們進行更多探索和試驗。所有洞見,都會轉變成信心,接著就會產生投入。表示一旦實行的時機到了,即使在没有人監督的情況下,參與者也會予以實現。因此請用你的熱忱和巧手,賦予模型意義,任何一塊媒材,都能有其特定意義。
3. 【小步快跑】建立目標→敏捷行動→累積經驗→迭代目標
愛默生有一句名言
All life is an experiment. The more experiments you make the better.
所有的生活都像做實驗,你實驗得越多,就會變得越好
在設計上,原型是個可以快速低測試概念與假設的方式。同樣的,在人生設計上也可以運用相同的概念。舉例來說,我想瞭解自己適不適合在大數據分析產業工作,我可以去找已經在大數據分析產業工作的人聊一聊,去瞭解在這個產業工作的狀態可能是什麼樣子。除了跟相關的人聊之外,也可以先去進行在相關的體驗,例如:申請一個在大數據分析相關的公司實習,來看看自己喜不喜歡。讓自己找到“我想要什麼”的開端,並通過不斷地嘗試,明確“什麼是我不想要的”。
敏捷並不是要做得比較快, 而是藉由頻繁回饋和改進,驗證自己的想法,打破一些常見的行動障礙,及早讓不確定的部分變成確定。
4. 【自我決定】產生內驅力,讓人生更美好
“自我決定”的選擇帶來內驅力
為什麼很多時候,我們做了選擇也無法堅持?心理學上有個自我決定論,認為自主性是人的基本需求。只有當我們認為自己有選擇權,即因為出於自我意願自己想做,而不是由於外界壓力不得不做時,我們才會獲得快樂,才有持續的內驅力去行動。
愛德華·L·德西(Edward L. Deci),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,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院教授,致力於研究人類動機,尤其是人類天性發展和自我決定,並將其應用到教育、醫療和心理健康。他與理安·理查(Ryan Richard)共同提出自我決定論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,SDT),他們合著的論文在 Google 學術被引用已超 18000 次。自我決定論闡述一個人要有持久的內驅力,其行為的動機來源必須是內在的,包括興趣、享受和內在滿足感,而不是外在的壓力、控制和獎懲。
「自我決定論」鼓勵大家成為關注內在動機,而人生設計,就是讓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成長軌跡,並產生行動改變。只有當我們認為自己有選擇權,出於自我意願想做,而不是由於外界壓力不得不做時,我們才會獲得快樂,才有持續的內驅力去勇往前進。
人生設計讓我們學會內省自己的追求、認識自己是怎樣的人、擅長什麼、想要怎樣的發展路徑,經過探索、持續地追問和思考,最終,基於這些認知和思考,再去選擇“我要走哪條路”。
我們都不完美,但在為自己而努力的路上,至少在建立堅定的信念後,我們也就擁有了一次次跌倒後能站起來的勇氣。在這個多變的時代,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,唯有重視自己的個人發展,做好自己的奧德賽計畫,才能更好地抵禦風險,持久堅定地做下去,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,成為下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。
重新看待自己的現狀,找到內心真正的需求。人生設計是流動的過程,需要通過動態實踐來不斷修正和調整,藉由建立合理的目標,制定可執行計畫,利用有限的時間行動並沉澱經驗。通過持續執行與回饋,在追逐目標過程中實現個人成長。
現在再看回最初那個美好的夢(奧德賽計畫),讓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成長軌跡,並產生行動改變,似乎也並沒有最初看上去那樣虛無縹緲了。